不同寄生电感对二极管反向恢复特性的影响
作者:海飞乐技术 时间:2019-01-17 10:42
1. 无寄生电感反向恢复特性
本文所设计二极管在无寄生电感时,反向恢复峰值电流IRRM为32.23A,反向恢复电荷QRR为3.06uC,反向恢复损耗EOFF为1.434mJ。其无寄生电感时的反向恢复电流电压波形如图1所示。

图1 本文快恢复二极管反向恢复电流电压波形
PIN二极管和传统的CIC二极管在相同的BV和VF情况下,其IRRM远高于本文所设计的二极管,如图2所示。

图2 三种快恢复二极管反向恢复电流波形
无寄生电感的情况下,三者的反向恢复参数如表1所示。
表1 无寄生电感时,三种快恢复二极管反向恢复参数对比

由表1可知,本文所设计的二极管,反向恢复峰值电流IRRM比另外两者低约60%,QRR比另外两者低约32.2%,软度因子S明显高于另外两者。同时,由于软度因子较大,拖尾电流较大,而导致其反向恢复损耗EOFF比另外两者最多高约14.8%。三者的反向恢复损耗如图3所示。

图3 无寄生电感时,三种快恢复二极管反向恢复损耗
2. 低寄生电感反向恢复特性
在低寄生电感(30nH)的情况下,三者的反向恢复参数如表2所示。
表2 在30nH寄生电感式,三种快恢复二极管反向恢复参数对比


图4 寄生电感30nH时,三种快恢复二极管反向恢复电流波形
三者的反向恢复损耗如图5所示。

图5 30nH寄生电感时,三种快恢复二极管反向恢复损耗
3. 高寄生电感反向恢复特性
在较高寄生电感(80nH)的情况下,传统的PIN和CIC二极管均产生震荡,如图6所示,而本文所设计二极管则仍然保持良好的软恢复特性。

图6 80nH寄生电感时,三种快恢复二极管反向恢复电压波形。
(a)传统PIN快恢复二极管;(b)传统CIC快恢复二极管;(c)本文所设计快恢复二极管
在更高的寄生电感(2000nH)的情况下,本文所设计二极管仍能保持良好的反向恢复特性,如图7所示,并未出现震荡或明显的阶跃电压。

图7 2000nH寄生电感时,本文快恢复二极管反向电流电压波形
上一篇:主结边缘电阻区对高压快恢复二极管特性的影响
下一篇:高性能场终止寿命控制FRD芯片工艺研究